从2020年开始,陈瑜对话了上百名孩子,写了“少年发声”系列丛书,包括《少年发声:孩子们倾吐的树洞》《不被理解的少年:和15个与心理疾病斗争的孩子对谈实录》等,通过孩子们的视角,重新检视今天的教育。随后陈瑜又把目光投向家长,深入了解他们关于家庭教育的种种经验与教训,最后选了15位家长的访谈,写成《我为孩子打突围战》一书,呈现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家长为孩子未来做的各种努力和托举——尽管有些“努力”可能与他们的初衷适得其反。
其次,专业炒股配资门户网站还提供了丰富的分析工具和研究报告。投资者可以通过这些工具和报告,对股票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了解其基本面和技术面等方面的情况。这些分析工具和研究报告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判断股票的价值和潜力,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有“顶尖学霸”参加公益只是“表演”
第一财经:《我为孩子打突围战》里,第一个访谈者是一位一线城市顶尖高中的“顶尖学霸”的爸爸。他的讲述我看了蛮唏嘘的,了解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长大。比如他明明喜欢哈佛大学中古史,但第一反应是选计算机,因为家里平时就说,中古史学了没法留在美国,回国也没人要,饭碗和兴趣不一样。这个“超级学霸”习惯于权衡利弊的性格,给我印象很深。爸爸还说,儿子那个圈子的超级大学霸,很多人行为、想法都和他一样。这个访谈做完,你有什么感想?
陈瑜:我觉得这个家长很有勇气,一般不会有人这么直面自己的失败,这个非常功利化的家庭教育里,爸爸的反思可以警醒一些人。其实家长让孩子学会算计着做事情,结果就是总有一天家长会被反噬。当家长带着算计看待人生时,孩子也会内化这套东西,所以爸爸感觉儿子去了美国就不会回来了,后面可能联系都没有了,他预感自己晚景会很孤独。
第一财经:尤其是这位爸爸还说,他儿子和别的超级学霸也参加公益活动,他们会表现得很亲切、很关心,但都是“表演式”的,目的是在申请国外大学时写文书,我看了很不是滋味。
陈瑜:是的,爸爸的讲述还让我们看到,现在教育的功利化是全方位的。一些孩子不仅知道可以用学习换成绩、未来,他们做事情的内涵也会产生变异,一件事情如果对实现最后那个目标没用,就不做。这个过程也是把他人工具化了,“他者”就是棋子,看怎么去用而已。未来这些孩子可能会爬到所谓金字塔顶端,但在人生路途上不会有真正的开心,因为他们很难去很深度地和他人、世界发生连接,体会不到用心带来的情感反馈。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这些孩子有那种情感模式?因为他们一直处在竞争的环境里,这也是我们今天教育很大的问题,过于强调竞争、要赢过别人。所以这个爸爸说得很透,他儿子和他成绩差不多的同学不是朋友,只有在成绩不好的同学面前,才表现出所谓讲义气,因为他们对他没威胁。你看,他在心里对所有的人都有一把标尺——你在我上面,我去超越你;跟我平行,我提防你;在我下面,我怜悯你。
所以,过于强调竞争的学习环境对孩子价值观的影响是非常可怕的,很多孩子有交友方面的问题,也是有人过度强调竞争导致。家长长期这样,孩子也不知不觉生活在比较中,很难快乐,因为永远有比他强的人。
孩子会被家长无边无际的焦虑吞没
第一财经:通过你的访谈我还感受到,有些家长对孩子学习很上心,甚至很“鸡血”,但他们的焦虑显得太过,比如担心孩子今后考不上好大学,小学二年级就让女儿准备自考;还有那位医生妈妈,咨询的时候一直在哭,其实在我看来,她的条件在当地已经不错。他们为什么这么焦虑?
陈瑜:我能够非常明显感受到的是,很多家长有极强的不安全感,他们之所以对今天孩子的学业那么焦虑,一是恐惧,二是虚荣。恐惧是指,他们害怕他们假想的未来。比如孩子一次考试没考好,他们会觉得是学习不用功,联想到中学考不上好学校、以后找不到好工作,在这种灾难化思维影响下,自己越来越被绑架,焦虑就越来越大。
另外,家长的恐惧也和当下的经济发展周期有关,人工智能对未来究竟会带来哪些不确定性,大家看不明白,也会让很多人不知该怎么办,觉得唯一抓得住的就是学习,先把孩子成绩搞上去再说,情绪就非常容易随着孩子学习成绩波动,产生各种焦虑。
很多家长还很虚荣。他们觉得自己人到中年,在职场上遇到种种天花板,人生似乎已经停止成长,就把自身价值放诸孩子身上。孩子做全班第一、在哪个名校读书,说出去大人脸上有光,等于孩子是扛着两代人的所谓梦想往前走,不堪重负。
家长的恐惧和虚荣背后,更底层的原因与个人成长经历分不开。他们可能从小被逼着长大,或者从小自身就有很强的不安全感,等等。但是,孩子不可能消化了家长的焦虑情绪,还能够有昂扬斗志,最后孩子就会被家长无边无际的焦虑吞没。
第一财经:在我们这样一个有上千年“学而优则仕”的文化影响下,家长要做到对孩子学习淡定也挺不容易的吧,要有非常强大的内心。
陈瑜:读书当然是一条最有利于一个人去拓展自己人生可能的路径,但是现在的时代,就业形势这么残酷,还是“考而优则仕”吗?如果家长还一股脑让孩子坚持只走这条路,就要出问题。我前一阵跟一个做生涯规划的老师策划课程,他本身也有近二三十年的猎头经验。这位老师告诉我,用人单位对985、211以下的学校的排名,是没有感觉的。所以一些学习不好的孩子,家长与其纠结怎么多一分、少一分,不如发掘孩子的兴趣、能力、特长,尽量去匹配适合他的专业,以后发展才有优势。
除了特长之外,学习不好的孩子,家长还真的要去呵护他们的自信心,因为他们在学校一定是饱受打击,家长再给他们打击就是雪上加霜,孩子会感觉自己人生破碎了,未来想要走高也很难。
体制内外,教育底层逻辑都一样
第一财经:你讲家长如何打“突围战”的章法时,四位妈妈、爸爸自身学习能力、职业履历都很出色,他们才能给孩子找很多学习资源,有种种规划,比如教孩子时间管理技能等。老实说,我看了这些内容反而产生焦虑了,因为我会想,普通家长很多都疲于奔命,哪里能做到这些呢?他们的孩子和这些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相比,竞争优势在哪里?
陈瑜: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是想让大家看到一些底层的东西,这几位家长是知行合一的,能做到非常非常平和,因为他们底层的价值观是自洽的,不仅把自己的人生走得明明白白,做父母后的锚也很稳,不管他们的孩子是什么样,对孩子的爱和在乎,是溢于言表的。
我是希望透过这部分内容,让更多爸爸妈妈看到,怎么做才叫真正帮助孩子,那些底盘稳稳的爸爸妈妈,他们的人生和职业经历,给到他们什么样的工具箱,他们又怎么把这些东西作用在孩子身上。不是说你把孩子扔到培训班,抓住所谓你认为有用的资源,就叫支持孩子,或者听说某某老师不错,也去跟着团课。
我访谈的家长也有让孩子补课的,但他们是怎么补的呢?真正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再去找匹配的资源。天天妈还主动跟补课老师聊,她孩子是偏逻辑、偏理科的思维,告诉老师该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孩子才能更好理解。所以还是那句话,爸爸妈妈如果把孩子养得鸡犬不宁,很可能是你们就没把自己的人生活明白。
你这么一说,我觉得很有趣,应该再加一位学历很低、没有那么多资源,一样把孩子教育得很好的家长。其实《少年发声》里面,就有另一个“天天妈妈”,当时天天读四五年级的时候,是“皮大王”,成绩也不好,差点休学,后来她进了武汉前十名的学校读初中,学习非常好。我对天天的经历很好奇,又采访了她妈妈,了解到她农村出来打工,做过营业员、校工。孩子出问题后,天天妈妈成长、改变极大,孩子就越来越有力量。其实我可以把她的经历移过来,做一个很好的补充,否则这几位妈妈给人感觉太精英了。
我还想补充一点的是,《我为孩子打突围战》里,访谈的这些妈妈本身工作也挺忙的,但都有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在孩子教育上举重若轻,都帮到点上,不是“直升机父母”一样就围着孩子转。所以我跟她们聊的时候,会觉得是教育的底层工作做得很好,才会有那么多的自由。
第一财经:尤其是访谈里好几位一线城市的家长,最后他们给孩子选择的“突围”路径是中学去体制外,普通家长看了会想,我没有经济实力让孩子接受那样的教育,只能在应试教育的路上“卷”。这种情况下,你觉得他们的方法对更多人来说还有借鉴意义吗?
陈瑜: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书里边,大部分孩子还是在走体制内教育的道路。其实不管是走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的底层逻辑是不变的,道理也是相通的,就是家长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建立他们的安全感、能够看见孩子的各种情感需求和理想,再力所能及给他资源,让他去到该去的地方。只不过有些家庭,因为经济条件OK,有更多资源让孩子走得更远。
从我做心理咨询接触的案例来看,很多孩子走体制外,不是爸爸妈妈有什么变化,而是他们的学习能力或者个性化表现,真的在体制内教育这条路上走不下去了,这时出国可能是这些孩子唯一的出路。因为十四五岁的孩子,不能长期休学在家没有社会化生活,这时他们家长会考虑一些体制外的学校。很多欧洲小国家的留学费用没有想象那么高,一般家庭也能承受,只是这样的一条路,在很多家长的认知之外,才依然还在让已经不适合传统教育的孩子在应试教育路上继续“卷”,最后造成很多悲剧。
00后、10后的父母,比以前更难
第一财经:你的前两本书都是关于孩子,这本切换到家长的视角。去年我采访你的时候,聊过现在家长比以前的家长更难做,写完这本书后,你对当今家长面临的难处或者困惑,是否又有新的理解和思考?
陈瑜:这一代父母肯定要比我们的父母难太多了,里面有非常多的因素,比如时代大环境变了。我是1977年出生的,父母处在计划经济时代,拿着固定工资,普遍没有孩子要拼搏的思想。我现在还记得,那时他们的生活就是白天上班,晚上回来看8点档电视剧,我作业做完了就一起看,没做完自己做就好了,完全没有补习班这件事。家长的态度普遍都是孩子读得上去就读,读不上去,读中专、技校、职校也可以,走不同的路。
前年,我和四个小学同学聚会,我是读书最好的,考上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后来去媒体工作,又改行做心理咨询师。另一个同学读二本,毕业去了外企。还有一个同学读大专,开了一家汽配厂。最后一个同学去了技校,后来全职炒股,因为入市早,买了好多房子,抓住了时代红利,是我们四个人里最有钱的。从我们不同的道路来看,各自都有前程,因为那时的机遇也很多。
今天的家长呢?有的职业生涯受挫,有的被降薪,还有的失业,普遍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和未来有种种顾虑。他们会格外焦虑,影响到在孩子教育上面,就是各种“鸡”。从孩子层面来说,今天的孩子和家长小时候也完全不一样了。他们真的是互联网一代,生下来基本就是智能手机时代,几个月、一岁就会去手机屏上摸摸点点,他们的见识、信息量一点都不比家长差。
第一财经:对,今天很多家长都是成长于社会相对比较封闭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代完全不一样了。
陈瑜:尤其是当家长停止成长,对外部信息也不了解后,很多孩子就会觉得,父母啥都不懂,凭什么还要来指导我们?在《不被理解的少年》那本书的前言里,我也说过,现在中国的教育有点配不上今天的孩子,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教育,各方面认知都落在孩子之后,所以家长才会觉得孩子那么难管。
我之前采访一个在河南读高中的姑娘,她老家那边非常重男轻女,所以她性别意识很敏感,但她妈妈成天喜欢刷抖音,看“怎么抓住男人的心”,完全和她聊不到一起。有孩子跟我说,自己有人际问题,下一句就问:“陈老师,你有没有看过加缪的《局外人》?我对世界的疏离感很大,和他很像。”一个觉得自己非常敏感的孩子还问我,看过《人间失格》没有,说自己和作者、日本小说家太宰治有深度共鸣。还有孩子跟我说,在研究鲁迅、康德……
但是孩子们说的这些东西,很多家长是完全不知道,也不看。在孩子们面前,他们还在摆权威,要孩子听话,聚焦在“今天作业一定要完成什么”这种级别的问题上,完全无法和孩子对话,抱怨“养了白眼狼”,所以我一直觉得,今天的家长,不学习是会被孩子撇在身后的。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彭晓玲
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相关阅读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中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2.5亿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表示,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
07-19 10:56 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2.5亿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2.5亿
07-19 10:35 教育板块走高教育板块走高
07-19 09:38 当代教育是完全处于家长、社会监控之下的“生态箱”《一激到底》和《娇惯的心灵》两本书,共同关注了美国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心灵培养的问题。
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06-20 22:12 收盘|三大股指集体收跌,科创次新股、教育板块逆势走强盘面上股票配资怎么样,PEEK材料、光刻机、光伏、锂电池、算力、虚拟电厂等跌幅居前;航运、煤炭、教育板块逆势走强,半导体概念股局部活跃。
06-20 15:12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一流炒股配资门户观点